第5章 请理解我!
- 《它是关乎人的》
- 2024-07-15
- 3229
《它是关乎人的》
作者:吉姆·亨博格
第五章 请理解我!
爱人不可虚假…爱弟兄,要彼此亲热;恭敬人,要彼此推让。(罗12:9,10)
你觉得有没有可能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会彼此误解,并且在同一个问题上意见完全不同呢?两个非常亲密的家庭有没有可能即使此前一直都紧密联合在一起,却发现自己在某一次冲突中站在完全不同的两方呢?
我想,事实上我知道,这是有可能的,而当这样的事情发生时,每一方都从他们各自的观点出发,看事情是黑是白,是对是错。他们看自己的观点都是真实坦诚的,但却不明白为什么对方不能像他们那样看待事情呢。
你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们中间有多少读这些话的人感到被朋友,父母,孩子或配偶误会过?我相当确信你的回答是肯定的。当我在世界各地讲道时,向数不清的人群问过这个问题,差不多每个人都举手回应。我可以很权威地肯定,作为基督徒,我们当中存在着极多的误会。
在我们寻求上帝并要与祂同在的愿望之中,许多时候我们却彼此伤害彼此受了创伤。我曾这么做过,我相信你也这么做过。
除非我们学习带着聆听的心而不单只是聆听的耳朵,去听别人在说什么,我们就必将继续发表自己的“好意图”,却疏远了我们周围的人:而这仅仅是因为我们不能听到人类心灵中渴望被理解的请求。我们可以怎样回应“请理解我”这个请求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
以弗所书4:1-3说,“我为主被囚的劝你们: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用全部的谦虚与温柔,用忍耐,以爱心互相宽容,以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英译)上帝所说的是,用“所有的谦虚与温柔”。
因此,当你和我聚在一起时,在一个论点上我们的看法不能完全一致时,我不能仅仅只带着一些谦虚与一些温柔到你那里去。不可以的!我必须要有“全部的谦虚与温柔”。换句话说,我到你这里来,必须让我的自我意愿向它的愿望死去,而只向实现上帝的旨意活着。我的工作不是要矫正你,而是要理解你。
我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玩。和一个刚学走路的孩子玩捉迷藏真是太有趣了。你有没有这样玩过呢?他们只要把自己的脑袋藏在一张椅子或是别的什么物体后面,就以为自己已经是躲好了。
他们的推论有什么问题吗?不,对于像他们那个年龄段,这是完全正常的。你知道这也就像那许多看待事物与我们不一样的人吗?上帝或许看着他们,并对他们在其发展阶段所拥有的理解力感到满意。
问题是,我们不满意!我们想要所有人都和我们一样,都处于同样的发展阶段。倘若每个人都像我一样,世界就会变成一个更好的地方了。或者说会这样吗?大概不会!
我们刚才所读的经文要我们运用全部的谦卑与温柔,但它并不要求我放弃我的想法,我的观点,或是我的信念。可是,我或许需要向着自我死去,而且永不伤害任何人。如果我的自我意愿死了,就可以从什么是对你最好的立场出发,而不是从我所要的结果出发,听到你要说什么。
罗马书12:9说,“爱人不可虚假。”你知道那是什么意思吗?我以前并不知道,当圣经的措词与我们的词汇表略有不同时,我们就常常跳过这样的经文。如果你像我一样最后查了一下它的意思的话,你就会发现它的意思是使相异或变得不同。
用现在的话,我们可能会说,“不要让你的爱被差异分隔”。
在第10节继续说,“爱弟兄,要彼此亲热;恭敬人,要彼此推让。”我真是太爱圣经的这种命令了。圣经不说,“如果你觉得喜欢的话,”它只是说,“要”。有一次,一个朋友告诉我,“它的意思就是去‘做’”,我喜欢,因为从上帝的眼光看,事情本来就该如此的。
每一个基督徒都应该爱他们的弟兄姐妹。耶稣自己的注解是,“我这样吩咐你们,是要叫你们彼此相爱。””(约15:17)。
但是要像上帝那样去爱,与仅仅知道我们应当做什么,那是两码事。你有没有试过把别人的意见或想法,放在你自己的意见想法之上呢?我告诉你,这样做并不容易。我们靠着自己是不能产生那类的举止和行为的。没有一个人能靠着自己像这样去爱另一个人。
虽然我看待问题的方式总是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如果问题不是黑白之别,我就会立刻让它们成为有黑白之别!),但是主让我看到,借着祂我必须培养出一种理解别人的态度。
这不意味着赞同他们,而是我真诚地尝试不仅理解他们的话,更理解他们真正要表达什么,不考虑我自己的见解与信念。我的工作就是要保证让他们在我的话语,行为,甚至我的体态语言中看出,我是真的关心他们。
若干年前,有一家人来我们家作客。这些人在一家宗教出版社工作,由于他们要和我们一起住许多天,就想为我们做一些美事以表谢意。他们从他们的出版社带了一些书给我们作为礼物。我的意思并不是说只是一般的书而已。噢,不。他们带来了最好的书中最好的书,装订与插图都相当精美别致。
当他们递给我们时,我可以看到他们脸上所显露的兴奋,我自己也有些兴奋,因为我喜欢礼物,特别是意外的礼物。这些书很可爱,有些是学习指导,有些是真实的故事,但是当我看到有一本约翰·本仁著的《天路历程》时,我就不知道该怎么想了。
这是在我们刚搬去旷野不久之后发生的事,我做基督徒才只有几年时间,因此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本书。但是书名引起了我的注意。挺漂亮的书,硬皮封套,还有彩图。我拿起来,翻了几页,仔细看了一些插图,老实说,我相当震惊!
基督徒与魔鬼争战的形像太生动了,它似乎更像是一本科幻小说,而不是某种有教育意义的东西。我简直不敢相信有人会把这个送给我,于是我就把它丢在一边,当然没有当着他们的面。
我忍不住想,他们怎么会认为我会想要像那样的东西呢。我的判断诚实也真诚,但是我对吗?我当时认为自己是对的。
感谢上帝没有任凭我呆在那种非黑即白的立场上。祂想要把一些平衡带到我的生活中,祂过后用了一些朋友来拜访我们。
“吉姆,我们最近在看一本很好的书,叫《天路历程》,”马可很激动地对我说,“你也一定要读读这本书!”
我凛然正义地站起来宣布说,“马可,我不会想要那本书在我家里的!其实,有些朋友几周前想把那书送给我,我把它丢了!”
“噢…你不会吧,吉姆!”
“是的,丢了!”
“你确定这书不是来自上帝吗?”
“我很肯定!你真该看看那些插图!我相信上帝跟这个毫无干系。”
马可平静地让我说完话。但我知道接下来一定有事要发生,因为当我忙着说话时,马可安静地在我的书架上寻找着东西。最后他找到一位作者的书,他知道我在神学问题上很尊敬并且信任这位作者。
“你喜欢这本书吗?”他问。
“当然啦,你知道我喜欢那本书!”我疑惑不解地回答他。
“你相信书中所说的吗?”
“马可,我一直都相信是上帝感动这位作者。你知道的。”
接着,他开始读:“约翰·本仁在挤满了荒淫的罪人和凶恶的重犯的污浊监狱之中,却能呼吸天上的空气;他在那里写了一本奇妙的寓言,就是从将亡城到天城的《天路历程》。从裴德福监狱所发出的这个声音,以生动的感化力向人的心灵说话达二百余年之久。”
我跌坐在椅子上,但是马可继续读着,“本仁所著的《天路历程》(又名<圣游记>)和《罪魁领受大恩》这两本书,曾引领了许多人走到生命的路上。”(《善恶之争》,14章)
我那时真是尴尬极了!我就回头读了《天路历程》,并且爱上了这本书。现在,这是我空前喜欢的一本书了。我或许固执,但我并不笨。
有时候我对于自己所相信的非常坚决,而那种坚决会产生问题与误解。愿意去尝试和理解一种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观点对我们来说并不自然;并且惟有借着上帝的恩典,我们才能培养出一种意愿,真正想倾听其他人在说什么,而不论断或驳斥他们的想法。
我们所有人都以不同的观点看问题。我们的成长经历不同,当然我们甚至想的都不一样。一个人或许会很有逻辑,很有分析能力。倘若我们自己不是那样的话,就会受试探低估轻视他们,说,“他们如此冷漠又工于心计。”另一个朋友或许带着情感思考问题,因此看起来他的观点就有些主观。
倘若我们的思考方式不同,就会受试探认为这个人很软弱,或者缺乏能作出客观决定的道德意志。我们甚至可能拒绝接受他们的意见,因为他们不受逻辑驱使。我们必须明白没有哪两个人的观点是完全一样的,通常时候各人的观点本身没有什么错误。
然而,因为这些差异而允许分裂,争辩,猜疑,恶意的猜测与流言蜚语进入到我们的关系中,就是错误的了。尽管这是错误的,却也是人皆有之的。它一直发生在教会中,发生在朋友们之间。
这真可悲,因为我们不必要地经常因为一些与救恩毫无关系的事彼此伤害。我们必须学会更好地处理这些“争议”,否则我们就会因为在这些非道德问题上对待彼此的方式,而发现自己失去了救恩。
有没有可能,两个人都被圣灵充满,看待问题却非常不同呢?上帝把一个例子放在《使徒行传》这本书中,使我们能从中学习。保罗和巴拿巴一直在传道,在那些日子里传道并不容易。
有时候我受试探觉得我传道传得很辛苦,因为其他人总是在挑剔我,不理解我,因为他们反对我的信息;然而,保罗和巴拿巴传道才真的叫艰难呢。人们不但反对他们讲道,还用石头砸他们,打他们,把他们下到监狱里。
在那些日子里,懦弱的人真是不能当传道人的。我有时候在想,今天没有了以前那种逼迫是不是因为我们有懦弱的人,宣讲着关于一种懦弱救恩的懦弱的信息,并且因此带来了懦弱的结果,只使得其跟随者们知道关于耶稣的事,而并不真正认识耶稣呢。这样,当耶稣回来时,他们就要恐惧战兢地哀哭了。
保罗和巴拿巴在一次布道旅程中带上约翰·马可与他们同去,不过约翰·马可出了一个问题。他就像我们很多人一样。当事情有曲折时,当道路似乎黑暗,似乎不值得前进时,就失去勇气,跑回家去了。
保罗对他的行为很不满意,当要再回去拜访各城各乡的信徒时,他就拒绝再带上约翰·马可这个逃跑的懦夫同行了。巴拿巴想再给约翰·马可一次机会证明他自己。他和约翰·马可是亲戚,或许他更能理解他吧。
圣经是这么记载的:“过了些日子,保罗对巴拿巴说,‘我们可以回到从前宣传主道的各城,看望弟兄们景况如何。’巴拿巴有意要带称呼马可的约翰同去;但保罗因为马可从前在旁非利亚离开他们,不和他们同去做工,就以为不可带他去。于是二人起了争论,甚至彼此分开。”(徒15:36-39)
即使是这两个虔诚的人也因他们的意见不同而有争执,上帝将此记录下来,好使我们看到这一危险,并从他们的错误中学习。
这类情形是否正发生在你的宗派,教会,甚或是你自己的家中呢?你是否有好朋友因一些无关道德的问题而分开呢?那么,你就知道发生这样的事,或者看着这样的事发生在那些你所爱之人身上是多么伤你的心了。
我们或许在对一个问题的理解上是坦诚的,但是当我们允许无关道德的问题引起争辩或分裂时,每个人就都失败了。
数年来我知道有许多人都非常喜爱萨姆·坎贝尔的自然书籍。萨姆用最吸引人的方式,把一些可爱的有时也喜欢惹事的森林动物拟人化了。但是即使像这样无辜的事也可以引起争议。比如,有些父母觉得让他们的孩子阅读这些带着拟人化内容的读物不太自在。
我不想在这里讨论拟人化的好处或问题。问题是,当我们对诸如这样的问题有不同看法时,该怎样彼此相待。就拿我自己与很多朋友、教友相处的经历来说,我们确实会如此。如果你让你的孩子们读这些书,而我不上,那会怎么样呢?我们会如何彼此回应呢?
问题是,当我们有不同时,不允许孩子读这些书的人就会被视为非常呆板,而选择可以让孩子阅读这些书的人就会被不阅读的人视为相当妥协。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让我们举两个家庭为例吧。我们称史密斯一家为呆板者,称琼斯一家为妥协者吧。史密斯一家和琼斯一家在萨姆坎·贝尔的书的问题出现以前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事实上,他们就是因为有许多相同之处和共同的兴趣才开始他们的友谊的,但接着,他们就开始看到一些不同之处了。人性的倾向就是如此,他们开始停留在一些细微的不同点上,直到这些不同点在他们看来成为了裂痕。
然后,他们就加上了诸如妥协者或呆板者之类的标签。可以听到像这样的评论,“我们简直无法理解为什么史密斯一家不这么看。”因为,当然了,他们希望别人和他们站在同一边。同时,魔鬼在微笑。他太喜欢这样了。他对保罗和巴拿巴如此行过,今天他对我们也如此行。
你相信在这样的情形下,史密斯一家和琼斯一家在他们的观点中尽都真实坦诚吗?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
这一次是混泳。我们这里所说的混泳,是指男人女人,男孩子女孩子们都穿着端庄的服装在合宜的背景中游泳。史密斯一家避开这样的活动,因为这会使他们觉得很不自在;而琼斯一家则根本没注意到这是个问题,直到史密斯一家不来参加他们的游泳聚会为止。
渐渐的,而也是当然的,某种不容忍就滋长起来了,这两家人之间开始出现了一堵墙。随着他们观点不一的各种问题渐渐多起来,那堵墙也渐渐越筑越高,直到有一天孩子们忽然开始听到他们的父母否定地谈论着对方的一家人。
当他们看到父母们冷淡的隔阂时,他们也开始效仿起来,而他们与对方孩子们之间那曾经美好的友情也不再像从前那样了。
两家人的心中都为这样的状况而困扰。他们说,“我们为什么不再能好好相处了呢?我们都相信同样的事物呀。”他们既感到沮丧并希望挽救他们的友情,就决定他们需要花更多时间在一起,但是他们能做什么事,不会引起任何人反对呢?动物园!太理想了!因此他们就在某个星期一一起去了动物园。
他们来到动物园,一开始时就像回到了从前那样。每个人都很享受他们自己所营造出的三天周末,并且,因为是在星期一,是工作日,动物园并没有人潮拥挤。琼斯先生开始放松起来,忘记了他们所有的问题,他等不及要去看大猩猩了。他一直喜欢大猩猩。大猩猩总是有那么多吸引着他的地方。因此他们就一起往猩猩村走去,他兴奋得像个孩子似的。
大猩猩馆刚刚装修过,非常吸引人。设计者制造了一个特别的观赏台,使得人们可以面对面接触到这些奇特的动物们。这是专门为孩子们设计的,这样他们的视线就不会被比较高的成年人所挡住了。
当琼斯先生看到告示牌上写着“此线之外仅限儿童”时,他想,这个告示牌放在这里是有原因的,不过现在既然没有别的孩子在我们旁边,所以我就不会挡住任何人的视线了。我要走近前去和孩子们一起看这些大猩猩。所以他就下到观赏台的儿童席中,过了一段很开心的时光。
唯一的问题就是史密斯一家不是这么想的。他们相信告示牌上怎么说就是要怎么做的。首先是书的问题,接着是混泳问题,现在这个妥协者又在违反动物园的规章了。他还被看成是个基督徒呢!
很明显,这个家伙根本不适合作任何要尊重上帝律法或人间律法之人的朋友。冷淡的隔阂继续滋长着,他们过后就越来越少见到彼此了;而当他们见面之时,也完全不同往日了。
这样的事在你看来是不是很愚昧呢?朋友们,这是真实发生的。你若是与史密斯一家坐下交谈,我相信他们心中的情绪会是这样的:“我只是希望他们能理解我们的立场。”我认为他们实际上并不是想把自己的方式强加在琼斯或其他什么人身上,但是他们确实希望能被理解。
而你若是与琼斯先生一起坐下交谈,他或许就会说,“我只是希望看看大猩猩而已。我们不知道他们不喜欢混泳。我不希望他们放弃他们的信念或见解,但是请也理解我们的立场。我们考虑过这些‘争议’,很认真地考虑过,但是却看不出有什么问题呀。”
但是因为我们不喜欢坦诚真挚地带着关怀对方之心去处理事情,所以我们的友情就继续破裂下去了。我在此要勇敢地告诉你,我们所有人在我们的关系网中都有一些琼斯一家,史密斯一家,还有约翰·马可。你想想你的一些朋友们。
难道没有一些容易妥协,太随和,太自由主义的人吗?我相信你也有一些太呆板,太教条,太黑白分明,太严格苛刻的朋友。我们或许甚至是称他们为行为主义者。接着,我们看约翰·马可是那类非常软弱,优柔寡断,容易沮丧,不适合作这工作的人。
当我头脑中这样想时,就很容易把一家一家的名字对到那些类别里了。你呢?
历年以来,我一直不断地观察到史密斯一家与琼斯一家的现象再三地发生,直到我开始称此现象为“三年综合症”。它是这样进行的:几家人——比如你们一家,还有你们教会的另一家人相互熟识起来,你发现你们有许多共同之处。你们头一年彼此交往,相处愉快。
但是第二年,你就开始发现在有些领域里你们的观点并不相同,无论是关于动物园的规章,书或其它什么东西。你可以插入任何你可以想到的非道德问题。我确信你已经知道你的友谊中出现的问题是什么了。
圣灵有一种办法会使我们想起那些事。接着,在第三年,你们就开始视对方为呆板者,或妥协者了。这样的事曾经发生在你身上吗?
想想你的父母,或是你知道的其他一些年长之人。他们到了退休的年纪,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假如不是大多数人的话,就不和他们的老校友相聚,不和老乡或老同事来往了。他们不再有友谊了。
他们经历这样的循环太多次,到最后他们就不再有朋友了。我不是说绝对就是三年。有些人需要更长或是更短的时间,但总是经历着这相同的一般模式。
问题是,假如我们不能学习在这里好好相处,我们到那里也不能好好相处的。对吗?我们不能单单只和耶稣基督有关系,我们彼此之间也必须有关系。如果我们让这样的相聚、分离继续下去的话,过一段时间我们就什么人都不能相处好了,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孤身一人,固执地宣称,“到最后,只有我为真理而站立呀!”这是何等悲哀!
解决之道在于简单的四个步骤,但是实行起来却是非常困难。我盼望能用别的方式表达出来,但就是这么难,因为它与我们的自我愿意相反,从某一点上看,生活中很少有这样的事。
1、尊重
这意味着我允许别人顺着他们的信念行事,而不冷落他们,不瞧不起他们,不散布关于他们的闲言蜚语,而只是准许他们拥有自由,成为上帝所要他们成为的那个人。
2、自我控制
我必须控制我的自我,而不是他们的“自我”,无论我认为自己有多么正确。我不能试图纠正他们假定有的失调之处,意见或观点。并且,我放弃我视他们为呆板者或妥协者的权利,放弃仅仅因为他们持有的观点不同而看他们不适合作这工作的权利。
这需要持续不断地向着自我死去,但唯一可以给他人自由的方式就是每一次当自我意愿膨胀起来想控制别人时,就要处死它。
3、彼此包容
包容不是去压倒别人,而是要操练忍耐。我们必须向别人显明上帝已显明给我们的那种恒久忍耐的包容。因为要使这种包容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就需要上帝恩典的神迹在我们心中,使我们胜过不忍耐的自然倾向。
4、同情与换位
这意味着把我们自己放置在对方的立场上,感受他们所感受的,因为他们的受伤而疼痛。这才能使得我们有共同之处。因为基督来过并在各个方面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祂明白我们的重担。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人渴望得到这样的理解——孩子,你的配偶,或者教会中的某个人。我们需要彼此。
保罗和巴拿巴需要彼此。你和我需要彼此!我们需要彼此才能有平衡。我的生命中若是没有你,没有许多其他的朋友的话,我就会变得不平衡,你也是一样。我需要你的信息,你的建议,我需要诚恳地倾听,以获得我基督徒经验中所需要的那种平衡。
最后,我们的立场不应该比人更重要;惟独当我们可以真正爱那些不同意我们立场之人时,我们的福音才是人渴望得到的。
爱那些在你生命中的人,特别是那些不同意你的人。在你永永远远地驱逐他们离开你之前,不只是离开你,甚至可能是离开上帝之前——去爱他们吧。
本文由【#领受这道网站】首发,转载须告知。
本文链接:http://a.muyisheng.com/index.php/post/412.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