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天主教的起源与巴比伦的真相!
- 视频证道
- 2025-11-21
- 951
若看不清字幕,可在视频播放1-2秒后,轻点一下视频,播放按钮就会消失,不再遮挡字幕位置。
罗马天主教的起源
与巴比伦的真相

序言
罗马天主教是什么时候产生的?要了解她的起源,就要先查考早期的教会从受逼迫到获得罗马政府承认这段时期的历史。
罗马城的基督教会,最初持守着纯正的真理,但后来,基督教成了罗马的国教后,罗马人的多神崇拜与异教习俗,便被带入了教会。于是,具有罗马多神信仰特征的天主教,便诞生了。
保罗将基督教传到罗马
保罗从巴勒斯坦启程,经过小亚细亚和希腊,终于将基督的福音传到了罗马。
起初,在罗马,教会并未受到广泛欢迎,因为基督教的一神信仰与罗马人传统的多神信仰相冲突。

[保罗将基督教传到罗马]
罗马人相信,众神无处不在,普遍存在于人、物品和场所之中。此外,罗马人还吸纳了被其征服的各民族所信的神,从而使罗马的诸神体系和宗教信仰变得繁多而兴盛。
罗马人所信的神明多得不可胜数,比如农业女神-德墨忒尔,太阳神-阿波罗,众神之王-宙斯,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天后-赫拉……

[罗马人的信仰]
然而,此时兴起的基督教一神思想,却与罗马的多神教信仰格格不入。尤其是,当这种一神信仰与罗马政府为了统治被征服的民族,而包容所有宗教的政治策略发生冲突时,基督教便遭到罗马皇帝们的血腥逼迫。
直到第三世纪之后,君士坦丁皇帝的出现,大遭逼迫的早期教会,才迎来了历史的转折点。
一、背道的起点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皇帝颁布了《米兰敕令》。该敕令正式了承认基督教在罗马宗教中的合法地位,并免除了圣职人员的兵役和税赋,甚至还赋予他们以司法豁免权,免受世俗法庭的审判。
这些优待措施的背后,隐藏着君士坦丁皇帝深远的政治意图。
当时,罗马帝国后期的主流宗教是敬拜太阳的“密特拉教”,但君士坦丁却看中了基督教在罗马帝国中的影响力。

[罗马太阳神密特教]
基督教虽然经历了长期残酷的迫害,却依然在罗马全境蓬勃发展,这让君士坦丁相信基督教可以成为他稳固政权的重要助力。因此,他试图推动基督教成为国教,以期借着统一的宗教来实现帝国的统一。
由于君士坦丁皇帝推行的亲基督教政策,大量持有多神信仰的异教徒民众纷纷涌入了基督教会。
这一变化进一步强化了君士坦丁对基督教的支持,而长期饱受歧视和逼迫的基督教,也从此成为了罗马名副其实的国教。
然而,这种对信仰缺乏正确理解和真实信心的盲目加入,反而导致大量异教风俗被引入教会,从而给教会带来了深远的负面影响。习惯于多神信仰的民众,虽然表面上改信了基督教,但他们难以轻易放弃那些从祖先传承下来的-对太阳、月亮-及众多男女神灵的崇拜,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宗教仪式与制度。
为了减轻异教徒在改信基督教过程中的内心挣扎,罗马的基督教会探索出一种策略,那就是,将与异教神明有关的元素融入教会。他们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吸引异教徒加入教会。
对此,教会历史学冯·蒙斯海姆在其教会史第一卷中写道:
“教会的主教们只将希腊、罗马和其它民族的异教仪式与制度稍作改动,便引入了教会。他们认为,这样做会让人们更容易接受基督教。” ——(J.L.冯·蒙斯海姆,《教会史》,第一卷[ J.L.Von Monsheim, Ecclesiastical History,Ⅰ])
曾一度遭受歧视和逼迫的罗马教会,渴望成为一个被广泛认可的、真正的罗马宗教,哪怕这需要融合异教的多神思想。因为他们想摆脱痛苦的逼迫,过上安宁的信仰生活。
为了吸引更多异教徒的加入,罗马教会致力于将各种形式的异教神明与圣经中的元素相结合,使之“基督教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接受异教传统中崇拜太阳神的习俗。

[异教风俗进入教会]
罗马教会试图让人们将太阳神与耶稣视为同一位神。教堂内部以各样形式的太阳神标志为装饰,崇拜太阳神的思想,似乎成了基督教的真理,深深地扎根在教会之中。
因此,时至今日,我们仍可以在任何一间天主教堂中看到各种太阳神的标志。

[拜太阳信仪式-举祭-进入教会]
“所有罗马市民都当在神圣的太阳日(Sanday)停止劳作。”——公元321年3月7日,君士坦丁皇帝颁布的星期日法令,为太阳神崇拜在教会中扎根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对此,教会史学家蒂姆·多莱尼 著在其《基督教史》中写道:
“在某种程度上,君士坦丁皇帝一直努力将太阳神与基督教的上帝等同。公元321年,君士坦丁皇帝将一周的第一天定为公休日,并命名为‘太阳日’,即‘Sunday’。教会接受了大量异教思想与象征。例如,将原本崇拜太阳神的节日——12月25日——定为耶稣的诞辰(圣诞节)。”——(蒂姆·多莱尼 著《基督教史》, 狮子出版社,1990年,第140页[Tim Dowleny,Th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Lion Publishing 1990 p.140])
如此,随着崇拜太阳神思想的渗入,罗马教会逐渐离弃了早期教会的纯洁信仰,开始转变为罗马天主教会。
堕落、傲慢、与赎罪券
在公元三世纪之前,罗马教会还只是分布在罗马全境的众多教会之一。这样的罗马教会,后来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教会之首,统管所有地上的教会,是因她与君士坦丁皇帝结成了政治同盟。
在君士坦丁推行亲基督教的政策下,许多异教徒纷纷加入了基督教会。这不仅进一步加强了君士坦丁的政治手腕,也巩固了罗马教会的宗教地位,他们自然不会拒绝这些新信徒的加入。
下面我们来看看罗马天主教的掌权史:公元493年,借助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皇帝击败对抗罗马教皇的黑如莱;公元496年,使法兰克国王克洛维改信基督教,掌握政治与宗教的实权;公元534年,击败对抗罗马教会的汪达尔;公元538年,击败对抗罗马教会的东哥特;公元754年,罗马教廷被承认为国家。
但接受了异教的偶像崇拜及其教义的罗马天主教,却迅速地走向了世俗化。以致到了中世纪,教会已经很难再与世俗区分。
于些同时,异教的偶像崇拜与教义,也被引入了天主教会。
公元300年,天主教会引入希腊的为死者祈祷的制度
公元320年,引入异教的烛火崇拜;
公元321年,废除圣经中敬拜上帝的安息日,引入敬拜太阳神的日子星期日;
公元354年,将12月25日的太阳神诞辰,定为耶稣的生日——圣诞节;
公元375年,开始崇拜已故圣徒;
公元431年,将异教女神说成是耶稣的母亲玛利亚和“上帝之母”并开始崇拜;
公元600年,教导向玛利亚和已故圣徒和天使祷告;
公元709年,确立亲吻 教皇脚的崇拜礼节;
公元890年,确立对耶稣的父亲约瑟的敬拜。
天主教教皇任命国王,而国王则保护天主教。反对天主教就等同反叛国家。
教皇的地位不断攀升,其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权势-从教皇格列高利七世时期-发生的“卡诺莎之辱”事件中可见一斑。
教皇格列高利七世曾宣称:“世上无人可凌驾于教皇之上,教皇甚至有权剥夺君王的王位。”
他罢免了因圣职任命权争端而与他对立的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亨利四世。处于皇位危机的亨利四世,只好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请求教皇的赦免。他在冰天雪地中赤足跪了三天三夜,这就是“卡诺莎之辱”事件。

[卡诺莎之辱]
教皇的权势滔天,教会在欧洲各地肆意滥用权力,却无人能与之抗衡。不仅如此,为了维护自身的权位,众多教皇不惜犯下谋杀、亵渎神圣场所、买卖圣职、奸淫等诸多罪行。
教皇塞尔吉乌斯三世(904-911):自称“神圣之父”,为了登上教皇之位,他不惜杀人;
教皇若望十二世(955-964年):亵渎神圣之所,买卖圣职、作伪证、谋杀、通奸、近亲乱伦,道德败坏到极点;
教皇英诺森三世(1198-1216):推动设立宗教裁判所,杀害了100万基督徒;
教皇西斯都四世(1471-1484):买卖圣职,任命8名年轻侄子为主教;
教皇本笃九世(1033-1045):劫掠朝圣者、杀人、通奸;
教皇博尼法斯八世(1294-1303):不信神、搞异端、买卖圣职,不道德、拜偶像、使用法术,被视为最邪恶教皇之一;
教皇英诺森八世(1484-1492):奢华生活导致教廷财政亏空,买卖圣职;
教皇庇护二世(1458-1464):多名私生子之父;
教皇亚历山大六世(1492-1503):通过贿赂当选教皇,近亲乱伦生子。

[教皇塞尔吉乌斯三世]
除此之外,教皇们的腐败行径数不胜数。教皇利奥十世酷爱艺术收藏,痴迷于名家杰作。他广邀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拉斐尔等艺术大师,为梵蒂冈的教堂增添奢华的装饰。他的虚荣更是直接促成了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
然而,购买昂贵的艺术品,导致了教廷的财政亏空。为了解决这一财务危机,教廷发行了大量的“赎罪券”。
天主教的神父们开始宣传:交纳的钱越多,这种所谓的“赦罪证书”就越能确保信徒顺利进入天国。
神父们叫嚷着:“快来看哪!这可不是普通的赎罪券,即使不经过告解,它也能赦免一切罪孽!甚至连你在炼狱中的亲人,也一并被完全赦免!难道忍心让你的母亲在火海中永受痛苦吗?来吧,诸位!来吧!钱币被投进来发出声响的的那一刻,在炼狱中被焚烧的灵魂就会立刻升入天堂!”
赎罪券的贩卖,成为天主教一项庞大的敛财生意。对于那些害怕地狱的信徒而言,购买赎罪券成了唯一的出路,于是无数人争相购买所谓的“天国通行证”。

[天主教赎罪券]
中世纪欧洲的绘画之父乔托,在他的名作“最后的审判”中,直观的呈现了赎罪券交易的腐败。在这幅画作中,审判者耶稣居于中央,两侧是门徒。耶稣之下,左边是天国,右边是地狱。

[绘画之父乔托名作“最后的审判”局部]
在这里,需要留意的是,衡量一个灵魂命运的场景:一名单膝跪地的男子正在向三位妇人献上一座教堂模型。这名男子名叫恩里科·斯克罗维尼,是当时臭名昭著的高利贷家族的富商。从事高利贷的人被视为罪孽深重,他们任何人都不敢奢求进天国。然而,在乔托笔下,即使是放高利贷的斯克罗维尼,也能通过购买赎罪券而公然地免除罪债,获得通往天国的门票。
圣经明确教导,唯有上帝才能赦罪。然而,天主教却声称,教皇拥有同样的赦罪权柄。正是这种错误的观念,孕育出了“赎罪券”这种腐败思想与骗术。
二、崇拜太阳神
崇拜太阳神的标志——方尖碑
矗立在圣彼得广场中央的方尖碑,与太阳崇拜密切相关。在古代,拜太阳的习俗是,竖立一根柱状物来崇拜太阳神。

[矗立在圣彼得广场中央的方尖碑]
方尖碑最早是竖立在古埃及神殿或陵墓前,作为崇拜太阳神的纪念碑。它的顶端呈金字塔状,而金字塔则是埃及太阳神“拉(Ra)”的象征。因此方尖碑是古埃及人为祭拜太阳神而建造的。

[矗立在埃及神庙前的方尖碑]
太阳神之门——天眼
在罗马,最古老的建筑之一是万神殿。现存的万神殿——最初是由哈德良皇帝于公元125年建成,用于祭祀包括太阳神在内的罗马众神。
后来,在教皇伯尼法修四世时期,万神殿被改建成天主教堂。在这所曾一度祭祀太阳神、而后被用作天主教堂的万神殿,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巨大且独特的圆顶结构。

[罗马万神殿穹顶的“天眼”]
这种半球形圆顶象征着天空和宇宙。圆顶的中央,有一个直径近9米的圆形开口,被称为“天眼”(Oculus)。透射着阳光的“天眼”,令人联想到空中高悬的太阳。阳光透过它照射进来,照亮整个教堂,营造出一种太阳神亲临教堂的效果。
圣彼得大教堂,也有同样是模仿了万神殿式的圆顶设计。在教堂内,仰望天花板,会看到正中央有一个如太阳般的圆形图案,仿佛太阳的光芒从圆心向外辐射。

[圣彼得大教堂穹顶的“天眼”]
除了圣彼得大教堂,在大多数天主教教堂的天花板上,也都能见到象征太阳的圆形图案。这些不同形式的太阳形象,反映了天主教对太阳神的崇拜。
太阳神崇拜仪式——点蜡烛
天主教崇拜太阳的又一个象征,体现在点灯火或燃点蜡烛的仪式上。即使在光线充足的白天,天主教的祭坛前也总是灯火长明。
人们购买特制的蜡烛,摆放在玛利亚像、圣人像或教皇像等各种偶像前,点燃后,便开始祈祷。此外,在弥撒开始或结束后的游行仪式中,手持蜡烛的神父也总是走在最前面。

[天主教神父在做弥撒]
这种在弥撒或游行仪式中使用烛火的行为,究竟是从哪里起源的呢?历史学家希斯洛普( Alexander Hislop)在他的著作中,将天主教烛火仪式的起源指向了异教的祭祀。
“天主教对灯火和烛台的使用与其它迷信活动有着相同的来源……拜火教者(琐罗亚斯德教)在祭祀太阳神时也会点燃灯火,以示敬意。在古罗马异教徒的庆典游行中,蜡烛也经常出现,各类人群手持火把或蜡烛加入游行行列。在摩鹿加群岛,人们在崇拜尼托(Nito)或召唤魔鬼时,会点燃蜡烛。”——(亚历山大·希斯洛普,《两个巴比伦》)(The Two Babylons: Or the Papal Worship by Hislop, Alexander by Hislop, Alexander)
天主教学者也承认,天主教的点蜡烛仪式,乃是从异教传统发展而来。
“我们无需害怕去承认,就像香和圣水(lustral water)一样,蜡烛也经常用于异教崇拜和祭奠亡灵的仪式……不要忘了,这些崇拜附属物中的大多数,……都与任何特定的偶像崇拜无关;它们是几乎所有偶像崇拜所共有的。”——(天主教百科全书 | 灯和蜡烛篇,第246页)(Catholic Encyclopedia .P246)

[天主教和异教都以点蜡烛作为敬拜习俗]
点烛火的仪式在许多外邦宗教的习俗中(例如佛教)也普遍存在。这种现象表明,天主教对蜡烛的使用,乃是源于偶像崇拜思想。
太阳崇拜仪式——天主教弥撒
从天主教弥撒的场面可以发现,这一仪式与太阳崇拜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带有太阳形象的祭坛前,神父正用双手举起圆形的祭饼。这一祭礼环节被称为“举祭”。

[天主教弥撒时的“举祭”]
天主教声称这表示将饼献给上帝。然而,这种将太阳形状的祭饼,在带有太阳形象的祭坛前高高举起,正是异教太阳崇拜传统中惯用的仪式。
在迦南的夏锁(Hazor)出土的太阳崇拜石刻中,可以看到双手高举圆形太阳进行崇拜的情情形。
这种崇拜同样也出现在古埃及,太阳崇拜者用双手托举太阳形状以示敬拜。异教徒的太阳崇拜习俗与天主教的祭礼惊人的相似,难道这仅仅是巧合吗?

[在迦南的夏锁(Hazor)出土的太阳崇拜石刻]
此外,在特定的节日,祭饼会被嵌入太阳形的器物中,用于举行圣体崇拜游行。信徒们纷纷跪拜在祭饼前,表示着敬意和崇拜。 然而这种放置祭饼的“圣体显供架”,全都被设计为太阳的形状。

[手举“圣体显供架”的圣体流行]

[天主教充满异教色彩的圣体崇拜]

[天主教圣体显供架]
献祭饼的祭坛上方,也悬挂着太阳形状的饰物。将祭饼嵌入太阳形状的器物,献祭给太阳,这是对太阳的崇拜。
为崇拜太阳神而建的教堂
在罗马天主教的象征性建筑——圣彼得大教堂中,各种形式的太阳符号随处可见。




[天主教教堂内的“太阳神”]
彼得青铜像的头顶是圆形的太阳光环;他上面的帷幔顶也有太阳形的装饰。而教堂中央金光闪耀的太阳形浮雕更是引人注目。

[天主教教堂内彼得青铜像]
此外,在主祭坛的华盖内侧,以及祭坛螺旋柱的各个角落,也都能发现大大小小、形式各异的太阳符号。祭坛上的十字架、圣体显供架,甚至神父的圣服上,都呈现出太阳的形象。这些大小不一、形式各异的太阳图腾,广泛存在于天主教堂的各个位置。
在天主教的各种太阳图腾中,有些中央绘有一只鸟。有人以为这是鸽子、代表圣灵。但事实并非如此,它与太阳神崇拜有关。


[天主教教堂内“不死鸟”和太阳神标志]
在古代太阳崇拜的传统中,太阳神常以鸟的形象作为象征。这种象征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随后传至罗马。
在亚述文明中,太阳被呈现为展翅飞翔的鸟,而在埃及,太阳神“拉”和“荷鲁斯”也都以鸟的形象出现。
埃及神话中著名的“不死鸟”更是太阳崇拜的典型象征。

[古代以“不死鸟”为象征的太阳神标志]
罗马人也常将象征太阳神的鸟形标志刻在他们的手杖或权杖上。
那么,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祭坛华盖上的太阳图案,其中心也有一只鸟,这样的设计要如何解读呢?天主教宣称太阳图案中的鸟象征圣灵。但这不过是巧妙的说辞。

[天主教堂中太阳图案中心有一只鸟]
追溯太阳崇拜的渊源不难发现,这是太阳崇拜者所侍奉的带双翅的太阳图腾。将饼和杯献给这种鸟形图腾,显然不是向圣灵献祭,而是在向太阳神致敬。
圣彼得广场的太阳轮
梵蒂冈的圣彼得广场也巧妙地隐藏着太阳的象征符号。广场的圆形地面,被设计为“正十字”与“斜十字”交错的图案,而这与巴比伦太阳神“沙玛什”(Shamash)的符号惊人的相似。

[圣彼得广场太阳神“沙玛什”的符号]
在古巴比伦,太阳神被称为沙玛什,其象征符号正是十字与斜十字交错的形状。同样,圣彼得广场的设计与古巴比伦太阳神沙玛什的符合如出一辙,甚至连中央多出一个圆的设计也完全一致。
巴比伦的太阳神沙玛什也以八点式太阳轮形状出现,这是因为崇拜太阳神的古人认为,太阳神驾车巡游时,其车轮就是太阳。
然而,圣彼得广场呈现的也是八点式太阳轮的形状。矗立在广场中央的方尖碑是车轴,整个广场便是车轮。由此可知,圣彼得广场本身也是太阳的具象化表达。

[左边是圣彼得广场,右边是太阳神“沙玛什”的符号]
三、崇拜偶像
偶像崇拜的起源——巴比伦
约公元前2800年,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巴比伦,出现了一位名叫宁录的猎人。他常以强大的力量保护民众抵御野兽的威胁,因此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支持。
然而,受拥戴的宁录心生骄傲,开始偏行己路,煽动民众建造巴别塔:“来吧,让我们齐心协力建造一座通天的塔,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这种公然反抗上帝的行为,即便在宁录死后仍未停止。
宁录的妻子塞弥拉弥斯(Semiramis)声称,宁录已化身为太阳神。她将宁录的尸体切成碎块,分送至巴比伦各部族,人们便将埋葬宁录尸体碎块的地方视为神圣之地。
她还声称,她所生的儿子是宁录的转世。 “我的儿子搭模斯(Tammuz,又名,塔木兹,结8:14)是太阳神宁录的化身。敬拜和追随搭模斯,就等同敬拜和追随宁录。”
塞弥拉弥斯以年幼的搭模斯(Tammuz)之名统治巴比伦,并巧妙地引导人们来敬拜自己。许多地方竖立起塞弥拉弥斯怀抱搭模斯的雕像,各种象征太阳神的图腾和形象也应运而生。
在塞弥拉弥斯的诡计下,太阳神崇拜和母子崇拜的思想开花结实,成为巴比伦宗教的核心信仰。
起源于巴比伦的偶像崇拜思想,在巴别塔倒塌后扩散到世界各地。这是因为当巴比伦人分散时,将太阳崇拜和母子崇拜一同带到了世界各地。最终,太阳崇拜和母子崇拜在各国落地生根,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和名称流传了下来。
太阳神宁录在波斯被称为密特拉(Mithras),在罗马被称为索尔(Sol),在埃及被称为拉(Ra)或荷鲁斯(Horus),在希腊被称为阿波罗(Apollo)。
作为母子崇拜源头的塞弥拉弥斯(Semiramis)和搭模斯(Tammuz),又称为伊希斯(Isis)与荷鲁斯(Horus)、阿佛罗狄忒(Aphrodite)与厄洛斯(Eros)、西比尔(Cybele)与阿提斯(Attis)、亚斯他录与搭模斯。

[左:怀抱婴儿的观音菩萨,右:宁录的妻子塞弥拉弥斯怀胞搭模斯]
怀抱婴儿的女神形象在多个国家和文化中受到广泛的崇拜。
那么,这种母子崇拜是否只在巴比伦时代受欢迎、是否只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呢?
令人吃惊的是,巴比伦时期的母子崇拜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仍在续续。在罗马的梵蒂冈,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母子崇拜思想得到了完好的继承。
崇拜玛利亚
无论在宏伟的大教堂,还是在乡村的小教堂,天主教会总会把圣母玛利亚与婴儿耶稣的像放置在最显眼的位置。
人们在玛利亚像前崇拜并祈祷。甚至连教皇也在玛利亚像前低头祷告。

[天主教堂内的玛利亚像]
那么,作为耶稣母亲的玛利亚,为什么会成为人们敬拜和供奉的对象呢?罗马天主教的著名作家圣阿方索·利古里在他的著作中,用一个故事来说明和向耶稣祈祷相比,向玛利亚祈祷会更加有效。
“在方济各会的编年史中记载:利奥修士曾看到两架梯子,红色梯子的顶端是耶稣基督;白色梯子的顶端是圣母玛利亚。一些人试图登上红色的梯子,他们爬了几步就摔倒了,再试了一次,又摔倒了。于是,有人建议他们去试试白色的梯子,他们很容易就爬上了白色的梯子,因为圣母玛利亚伸出了她的手,温柔指引他们,并帮助他们最终进入了天国。”——(圣阿方索斯·利古里(St. Alphonsus Liguori),《玛利亚的荣耀》(The Glories Of Mary)第8章,第3节,第5段)
这个出自利古里丰富想象的故事,听似煞有介事。尽管这是一个人为编造的故事,教皇格里高利十六世/仍将利古里封为圣人,而教皇庇护九世更是将他尊为天主教会的圣师。
时至今日,天主教信徒仍被教导:向慈爱且富同情心的玛利亚祈祷,会更加有效。

[天主教徒在拜玛利亚像]
“若不通过马利亚,不藉着她的代祷和她在主面前的良好地位,我们就绝不能到主那里去。我们绝不能在没有玛利亚的情况下,向耶稣祈祷。[“We must never go to our Lord except through Mary, using her intercession and good standing with him. We must never be without her when praying to Jesus.]”——(《玛利亚的秘密》,The Secret of Mary,第31页)
由于玛利亚是耶稣的母亲,因此认为耶稣不会拒绝玛利亚的请求,这种看似合理的逻辑很好的体现在玛利亚怀抱婴儿耶稣的形象上。

[天主教作品中的玛利亚与耶稣]
在天主教堂内常见的耶稣形象,通常是被玛利亚怀抱的幼小婴儿。这种形象,将耶稣基督描绘为一个始终要依赖于玛利亚的/软弱的孩子,似乎离开玛利亚就一无所能。
很可能正因此,今日的天主教徒,才将玛利亚置于比耶稣更高的位置。他们称玛利亚为“上帝之母”,这一称号意味着她具有比上帝更高的地位。
然而,马利亚不过是一个受造之物,因上帝的拣选承担了孕育耶稣的角色,仅此而已。

[天主教皇在拜玛利亚像]
“上帝借用了一个受造物的胎腹降世,受造物竟因此成了造物主的母亲,这是多么荒谬的逻辑!”即便如此,天主教仍将马利亚奉为“上帝之母”,并加以崇拜。
天主教的玛利亚崇拜不由得令人联想到古巴比伦的母子崇拜。当时,塞弥拉弥斯/借助其子搭模斯之名统治巴比伦。为获得人们的敬拜,她巧妙的推广了母子崇拜的思想。
如今,天主教沿袭了古巴比伦的这一传统,将不属于神的玛利亚置于被敬拜的/神的位置,这是多么荒谬的事啊!
四、敬拜死人
坐落在坟墓上的教会
在教堂中保存教皇或圣人的遗骨,这被天主教视为莫大的荣耀。无数朝圣者在这些遗骨前参拜祈祷。
一个教堂拥有的圣人遗骨或遗物越多,其地位和价值也被视为越高。

[罗马人民圣母大教堂内的乔万·巴蒂斯塔·吉斯莱尼之墓]
意大利圣马可大教堂,据说保存着马可的遗骨;圣弗朗西斯大教堂,安放着弗朗西斯的遗骸;德国科隆大教堂,据说珍藏着朝拜过婴儿耶稣的东方三博士的遗骨。


[天主教的圣骨匣]
人们在陈列于教堂中的圣物、遗骸和棺椁前,或亲吻致敬,或祷告祈福。
天主教遗骨崇拜思想甚至表现为用死人的骨头装饰教堂。
在意大利圣母无染原罪教堂,以及由四万具人骨为装饰的捷克人骨教堂,因其众多的人骨装饰而吸引了大量游客。而秘鲁的圣弗朗西斯大教堂,则在地下室中保存了数万具人骨遗骸。

[意大利圣母无染原罪教堂]

[捷克人骨教堂]
将死人的遗骸或墓穴安置在教会之中,这原本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事,可天主教会为何偏偏会这样做呢?
“天主教崇拜死者的遗骨,尤其是被封圣之人的骸骨和遗物。他们认为,上帝通过这些遗物向人们赐予许多恩典,因此信徒应当对其恭敬。”(——俞宣浩 博士《拒绝天主教的大理由》韩国哈里路亚书院,2005年11月12日)
通过死者的遗骨,特别是通过被封圣之人的骸骨和遗物,上帝到底能传递给人什么样的恩典呢?通过遗物传递恩典,这一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巴比伦的宗教传统。
宁录死后,塞弥拉弥斯将他的尸体碎成多块分送至各地,并将埋葬尸体碎块之处神圣化。
这种古巴比伦的宗教传统也被天主教会所继承,使遗骨和遗物在教会中也被神圣化。
正如因悖逆和拜偶像而被上帝咒诅的巴比伦,罗马天主教也充斥着众多繁杂的偶像!天主教会以上帝的名义,正使众多灵魂向非真神之偶像屈膝敬拜。
天主教的圣人崇拜
坐落于梵蒂冈城东南角的圣彼得大教堂,教堂内的游客络绎不绝,其中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便是彼得的青铜雕像。
据说触摸彼得的脚并祈祷即可实现愿望,因此雕像的脚背因频繁的触摸而磨损严重。

[圣彼得大教堂]
这里平均每年吸引上千万游客,最主要原因便是,据称耶稣的大弟子彼得的墓葬就在教堂的主祭坛下方。
尽管这一说法缺乏确凿的历史依据,但许多人仍深信不疑,在祭坛前祈祷求福。
此外,天主教教导,如果敬奉已逝圣人,并以圣人之名祈祷,即可获得上帝之外的帮助。

[天主教教导向已故圣人祈祷可获得帮助]
“我们的大主保,一如从前当耶稣圣婴有性命危险的时候,您救了祂一样……请您也常保护我们每一个人,使我们能效法您的榜样,靠着您的助佑,在世圣善地生活……”(《圣若望九日敬礼祷文》)
令人惊讶的是,圣人崇拜同样起源于巴比伦。
“巴比伦的宗教发展到崇拜多达5000名男女神明的地步。”(——《起初:早期人类及其神灵》第65页[H. R. Hays, In The Beginnings,Early Man and His Gods, p.65])
“每个月、每天都有特定的神明提供庇佑,不同的问题对应不同的神明,不同的职业也有各自的守护神。”(——亨利·史密斯·威廉姆斯《历史学家的世界史》,Henry Smith Williams, The Historians’History of the World)
在古巴比伦,诸神有着明确的职责与分工,人们根据自身的需求和职业崇拜对应的神明。而在天主教会,人们同样也是通过向不同的圣人祷告,来获得不同的帮助。
就像病人根据病症寻找不同的专科医生那样,天主教教义引导信徒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向对应的圣人求助。
玛利亚崇拜使耶稣成了一个得依赖玛利亚的婴孩。同样,圣人崇拜也将耶稣置于不如已死的圣人有能力助人的软弱境地。

[教皇崇拜玛利亚像并向之祈祷]
圣经中没有任何一处支持圣人崇拜,反而明确发出警告:敬拜除上帝以外的任何事物,都是“拜偶像”。
在上帝的十诫中明确指明:除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侍奉它……当守安息日为圣。
而天主教为了推行圣人崇拜,甚至不惜废除禁止拜偶像的第二条诫命,并将第十条诫命一分为二,以凑够十条。
这是公然无视上帝禁止侍奉别神及禁止拜偶像的诫命,是直接悖逆上帝的行为。同时还废除了圣经中的安息日,将第四诫改为“守瞻礼主日”——即星期日,而星期日是敬拜太阳神的日子。
五、血腥屠杀
恐怖的异端裁判所
最能体现天主教会堕落与残忍的证据,莫过于她所设立的异端裁判所。尤其专门为审判所谓异端而设立的“宗教裁叛所”,更是一个超越国家权力的统治机构,旨在给那些被天主教认定为异端的人 进行定罪并加以迫害。
被天主教判定为异端的人,是那些希望按照圣经去信上帝而抵制教皇错误教导与教义的人。为了确保以自己的意志控制世界,罗马教廷封禁圣经,使人们无法接触上帝的话语。
教皇亚历山大三世规定,阅读圣经的人将被视为异端,并下令囚禁那些被定为异端的基督徒,没收他们的财产。

[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封禁圣经]
教皇英诺森三世设立了宗教裁判委员会,以打击异端为名,大规模屠杀基督徒,并大肆掠夺他们的财产。
教皇格里高利九世主张,不悔改的基督徒必须受到处决,并任命道明会修道士作为异端审判官。
教皇英诺森四世发布了《关于消灭异端》的教令,正式承认酷刑的合法性,并下令判处所有反天主教的人火刑,以彻底铲除他们。
被今天视为宗教裁判典型案例之一的,是对中世纪天文学家乔尔丹诺·布鲁诺的迫害。他被指控为异端,判处火刑。布鲁诺之所以被判火刑,是因为他主张“日心说”,从而挑战了天主教的“地心宇宙观”。
之后,虽然天文学家伽利略也证明了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事实,但他同样被定为异端,并被要求撤回他的“日心说”主张。
救法国于危难的民族英雄-少女贞德,也被宗教裁判所以异端和女巫的罪名,处以火刑。
随着时间的推移,宗教审判所的宗教审判-逐渐转变为教皇的治外法权。为了确保自己的权力,天主教试图用异端的罪名,除掉一切反对势力。任何人一旦被认定为异端,便无法获得任何辩护,通常会遭到惨绝的酷刑,最终被判终身监禁或被处以火刑。

[宗教裁判所的火刑与酷刑]
“宗教裁判所是人类历史上最臭名昭著、最邪恶的机构。(21:44)是教皇们设计出来的,用以维护其权力-长达500年之久。(21:52)根据记录,此后,历任‘神圣无误’的教皇,从未对此道歉过。”——亨利·汉普顿·哈雷著 《哈雷圣经手册》第232页,基督教出版社。(Henry H. Halley, Halley’s bible handbook.P780)
‘这角与圣民争战,胜了他们。’(但7:21)(22:11)历史学家推测,这里描述的是中世纪或宗教改革初期五千万圣徒的殉道。”——亨利·汉普顿·哈雷著 《哈雷圣经手册》第232页,基督教出版社。(Henry H. Halley, Halley’s bible handbook.P780)
在中世纪的宗教黑暗时期,超过五千万基督徒被杀害。为了维护财富与地位,杀戮了数千万生灵,如果将这样的人称为和平的使者,那真是极大的谎言和对历史的背叛。
对于天主教会的罪行,圣经有如下的描述:
“我又看见那女人喝醉了圣徒的血和为耶稣作见证之人的血。我看见她,就大大地希奇。”(启17:6)“他必向至高者说夸大的话,必折磨至高者的圣民,必想改变节期和律法。圣民必交付他手一载、二载、半载。”(但7:25)
大城巴比伦——罗马天主教,残忍屠杀了跟从耶稣的无数圣徒!圣经所预言的-罗马天主教的罪行,都清楚地暴露在历史的记录之中。
折磨圣徒的可怕酷刑
在欧洲圣马力诺共和国的中世纪刑具博物馆中,陈列了当时天主教会所使用过的众多刑具。

[圣马力诺共和国的中世纪刑具博物馆]
“铁娘子(Iron Maiden)”,是中世纪残酷刑具之一。它的造型类似人形棺材,内壁布满20厘米长的铁刺,人一旦被关入其中,就会被这些铁刺刺穿身体,最终在极度的疼痛与流血中缓缓死去。

[天主教“铁娘子”刑具]
“轮刑”这是一种车轮状的刑具,用于死刑。其将受刑者捆绑在可以用手摇动的轮子上,之后便在烈火或尖刺上反复转动。或者将受刑者固定在轮辐上,用重锤锤打四肢,将骨头逐一击碎。遍体鳞伤的受刑者在车轮上受尽极端折磨,最终惨烈的死去。

[天主教“轮刑”刑具]
宗教裁判所发明了能够带给人带来更大痛苦的可怕刑具。一种叫“猫爪”的刑具,用锋利的铁钩勾开活人的皮肉,残忍至极。

[天主教“猫爪”刑具]
犹大摇篮——受刑者被置于尖锥型刑具的顶端,尖锥随人体重量逐渐刺入身体的敏感部位,使人备受可怕的折磨。

[天主教“犹大摇篮”刑具]
施加酷刑的人大都是天主教的修士或神父。他们用铁钳拔掉人的指甲;用烙铁烙烫人的身体;用指压板压断人的手指和脚趾;又利用滑轮吊起受刑者,再突然松开,使其所有关节脱臼,痛不欲生;或把活人绑在烤架上烧烤,或绑在布满铁刺的刑椅上,使其浑身流血。
如果人在这种可怕的酷刑下,依然不肯接受天主教的教导,他们就会将滚烫的铝水倒入人的耳朵和口中,或挖掉眼睛,或鞭打到血肉模糊。
用锯子锯,用刀割,即使在烧死活人的那一刻,天主教的神父们还在受刑者面前举着十字架,强迫他们服从天主教。
对反天主教者的迫害,最终演变为大屠杀。1209年,在贝济耶(Béziers)地区有两万人被屠杀;1211年,在拉瓦尔(Lavaur)地区有上千基督徒被杀害;在梅林多尔(Mérindol)大屠杀中,有500名妇女被关押在仓库中,活活烧死;1562年,在奥兰治(Orange)大屠杀中,教皇庇护四世派遣的意大利军队进行了无差别杀戮,不分男女老少;1572年,在圣巴塞洛缪节大屠杀中,近七万人遭到血腥屠杀。
“他必向至高者说夸大的话,必折磨至高者的圣民……圣民必交付他手一载、二载、半载。”(但7:25)
正如圣经预言所说,在宗教黑暗时期,超过五千万人信徒遭到杀害。
支持种族大屠杀
天主教在中世纪黑暗时期的杀戮罪行,甚至涉及到人类历史上最悲剧性的事件——600万犹太人的种族大屠杀。
从1933年开始到1945年,在欧洲,有超过600万的犹太人被屠杀,占当时犹太人总数的百分之八十。
在波兰、苏联、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法国、比利时、卢森堡、意大利、荷兰、挪威、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希腊等欧洲15个国家的600万犹太人遭到屠杀,其中包括150万儿童。
犹太人的所有财产被没收,所有女性被赤裸的虐待。他们遭遇饥饿、传染病、强制关押和公开处决。即使那些存活下来的犹太人,最终也在纳粹集中营的毒气室中悲惨的死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紧闭的纳粹集中营大门被打开时,震惊了全世界!在集中营里,还未来得及处理的犹太人的尸体-堆积如山。
希特勒以“种族清洗”的名义屠杀了600万犹太人。而罗马天主教竟然公开支持希特勒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标榜反犹主义。
当德国纳粹疯狂的屠杀犹太人的时候,波兰犹太拉比魏斯曼德(C.M.D.Weissmandl),向罗马教廷发出了求救信函:“求您救救无辜的犹太人,特别是那些儿童……”在纳粹杀害的600万犹太人中,150万是儿童,因此他的求救极为迫切。
然而,罗马教廷的回信却是让人脊背发凉:
“这世界上没有哪个犹太儿童流的血是无辜的。所有犹太人的血都是有罪的。犹太人必须死,因为这是对他们罪孽的惩罚!”(——教皇庇护十二世驻布拉迪斯拉发大使)——(In 1942 Rabbi Michael Ber Weissmandl sent a letter to the Vatican to ask for help. He begged the pope to save the lives of innocent Jews; In his letter he stated “Please save the innocent Jews, especially young children...”. The pope, pope Pius XII wrote back: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the innocent blood of Jewish children! All Jewish blood is guilty, and the Jews must die because that is their punishment for that sin”.)——(Michael Dov Weissmandel, Min Hamezer (New York: Emunah Press, 1960), p.25)
天主教视犹太人为杀害耶稣的凶手,长期仇视犹太人,并以代替上帝惩罚犹太人的名义,犯下了无数杀戮罪行。
天主教的这种反犹太主义立场,对天主教信徒出身的希特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天主教长期仇视犹太人,是反犹主义的幕手推手]
希特勒在演讲中宣称:“结果不是对共产主义和犹太主义的胜利,而是要在欧洲灭绝犹太人。”
然而,希特勒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希特勒之所以极端仇恨犹太人,是因为天主教有反犹主义的历史传统。
在过去的1600年间,天主教残忍地杀害了无数真正的基督徒和犹太人。这使希特勒可以毫无心里负担的将600万犹太人送入毒气室,进行残酷的种族大屠杀。

[希特勒是虔诚的天主教徒]
在大屠杀前夕,天主教的枢机主教们为德国纳粹党近卫队主持了祝福弥撒,以支持希特勒灭绝犹太人的行动。

[天主教的枢机主教们为德国纳粹党卫军主持祝福弥撒]
“希特勒是上帝所差遣的使者。”——斯塔芬尼克主教[Archbishop Stepinac]
“基督借阿道夫·希特勒降临。”——洛伊伊特泽尔牧师[Julius Leutheuser]
“德国(纳粹)战争是为基督教而战的战争”——库格林 神父[Priest Kugrin]
“希特勒的战争是一项高尚的事业,旨在捍卫欧洲文明。”——博得利亚枢机主教[Archbishop Bodrira]

[主教称“希特勒是上帝所差遣的使者”]
“我们的胸前是卍字,我们的心中是十字架。”——(德思天主教枢机主教)

[挂有纳粹标志“卍十字”的天主教祭坛]
数世纪以来,天主教会以宗教的名义犯下了无数反人类的罪行:杀害了五千万基督徒!又促成了600万犹太人的种族大屠杀。
在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中,依然保留着犹太人大屠杀的痕迹。集中营中陈列的照片和遗物在述说着犹太民族所遭受的残酷虐待和侮辱。

[被杀犹太人的遗物-堆积如山的梳子]
那段悲惨的岁月虽然保留在历史的记录中,但天主教所犯下的罪行,却在人们的记忆里渐渐消逝。
六、大巴比伦
进入21世纪,罗马教廷发表了一项良心宣言,承认天主教在两千年基督教历史中所犯下的种种罪行。教廷承认了诸如十字军东征、反犹主义、宗教裁判和猎巫行动等历史上的过错。
此外,教皇表示,反思这些宗教过失,旨在为不同信仰之间开创和解与合作的新篇章。
然而,仅凭一项承认过往罪行的声明,就能洗刷天主教会曾对人类犯下的所有罪行吗?
只凭承认错误无法解决天主教的所有罪行。如果不弃掉他们所犯的根本性罪恶,就不是真正的悔改。
罗马天主教:敌基督、淫妇与大巴比伦
从历史和圣经预言的角度来看,天主教显然是那个-废弃上帝的真理、引进各种异教偶像、将基督教异教化,从而让无数人敬拜撒但而非上帝的“敌基督”。
在过去两千年的基督教历史中,天主教残忍杀害了无数反对人士。然而,她并没有止步于此,如今仍在将众多灵魂引向永远的灭亡。
因此,不悔改植根于异教的罪恶,而仅仅承认历史中暴露出来的罪行,这无非是天主教用来蒙蔽世人眼目的一种诡诈的手段罢了。
“那等人是假使徒,行事诡诈,装作基督使徒的模样。这也不足为怪,因为连撒但也装作光明的天使。所以他的差役,若装作仁义的差役,也不算希奇。他们的结局必然照着他们的行为。”(林后11:13-15)

[那等人是假使徒,行事诡诈,装作基督使徒的模样]
在人类历史上,杀戮最多的团体是天主教会。纵然如此,却依然称其为“和平的使者”,这诚然是对历史的欺骗。天主教比任何团体都更加危险的原因在于,他们的一切恶行,都以基督的名义进行的。
然而现在,天主教会正在展露其可憎和丑陋的现实。近年来,天主教徒正在日益减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得知教会中惊人的腐败、堕落与丑闻。

有报导称,教皇本尼迪克(Benedict)在收到有关梵蒂冈内部存在敲诈、同性恋和腐败问题的报告后辞职。这是活生生的证据,表明巴比伦大城正在“倾倒”,受到上帝愤怒的审判。正如圣经所预言的那样。
“巴比伦大城倾倒了,倾倒了!成了鬼魔的住处和各样污秽之灵的巢穴,并各样污秽可憎之雀鸟的巢穴。……她怎样荣耀自己,怎样奢华,也当叫她照样痛苦悲哀,因她心里说:‘我坐了皇后的位,并不是寡妇,决不至于悲哀。’……所以在一天之内,她的灾殃要一齐来到,就是死亡、悲哀、饥荒。她又要被火烧尽了,因为审判她的主上帝大有能力。”(启18:2,7,8)
大巴比伦的女儿们
上帝通过她的外表,揭示了她的巴比伦的身份,对于巴比伦的外在特征,经上说:
“那女人穿着紫色和朱红色的衣服,用金子、宝石、珍珠为妆饰;手拿金杯,杯中盛满了可憎之物,就是她淫乱的污秽。在她额上有名写着说:‘奥秘哉!大巴比伦,作世上的淫妇和一切可憎之物的母。’”(启17:4-5)(41:49)
在圣经预言中,“女人”预表教会,贞洁的妇人,代表圣洁的教会,而“淫妇”则代表堕落背道亵渎律法的教会。在世上众多的教会中,穿“紫色和朱红色”衣服的,正是罗马天主教。


[天主教教皇和主教的服饰]
天主教神父和主教圣服的传统颜色-是紫色和朱红色。我们还可以确认,用金子、宝石、珍珠”装饰教堂内部和礼拜用具的教会,也是天主教会。此外,只有天主教会是用金杯作弥撒。正如经上所说,她“手拿金杯”。

[天主教教皇的冠冕上的黄金和宝石]
我们没有看到除天主教会之外的任何教会,满足了圣经在此指明的、所有关于大巴比伦——淫妇——的特征。圣经称这个组织为“大巴比伦”。
天主教会伪装成光明的天使,看上去像上帝的方舟,但仔细观察时,我们会发现,他们崇拜的是太阳神。所以,圣经说,她是“大巴比伦”。
并且,圣经还将一切跟从天主教会在敬拜太阳神的日子——也就是周日——即“太阳日”敬拜的新教教会,称为小“巴比伦”,而天主教会是她们的“母”,因为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证明,是天主教会,将太阳日敬拜-引入了基督教会。
正是天主教篡改了上帝律法中的第四诫,将敬拜上帝的安息日,改成了敬拜太阳神的星期日,又谎称这是为了纪念耶稣的复活,但圣经中从无这样的吩咐,星期日自古以来就是崇拜太阳神的日子。
虽然宗教改革家们弃绝了天主教的偶像崇拜,却承袭了天主教在太阳日敬拜的习俗。
所以,圣经称天主教会为:“大巴比伦,作世上的淫妇和一切可憎之物的母。”(启17:5)

[上帝十诫与天主教十诫对比]
在圣经预言中,女人是指教会, 而“淫妇”则是指不背道、堕落、亵渎律法的教会。所以,“大巴比伦”——天主教会是“淫妇之母”,而追随天主教会,在“太阳日”敬拜的新教教会,则是这位淫妇的女儿,是“小巴比伦”。
天主教会误导了整个世界,作为淫妇之母,天主教会一直自称为“母教会”,这也正应验了圣经预言。
一位天主教会神父声称:
“天主教会是‘道成肉身’的延续,也是救赎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它是整个基督教世界的母教会。”——( 约翰·A·奥布莱恩,《千万人的信仰》[John A. O'Brien ,[The Faith Of Millions])The Catholic Church is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Incarnation and the prolongation, in time and space, of the Redemption It is the Mother Church of all Christendom…
圣经还向我们揭示了天主教会——这个“淫妇”的淫行。启示录十八章三节说:“……地上的君王与她行淫,地上的客商因她奢华太过-就发了财。”(启18:3)
如今,世上政商界的要人,几乎都曾前往梵蒂冈朝见教皇,有如敬拜上帝一般。
大巴比伦天主教会,以及她的女儿,小巴比伦,跟从她的新教教会,她们废除了上帝的律法,更改了敬拜上帝圣日,迫害上帝的圣徒。圣经预言,最终,上帝将在愤怒中审判她们。

[各国政商界要人无不神教皇如天父]
“此后,我看见另有一位有大权柄的天使从天降下,地就因他的荣耀发光。他大声喊着说:“巴比伦大城倾倒了,倾倒了!……”(启18:1-2)
七、敌基督
罗马城的“西班牙台阶”(The Spanish Steps)因电影《罗马假日》而闻名。(备注:西班牙台阶是罗马的著名景点)奥黛丽·赫本在那里吃冰淇淋,那里有一个船形喷泉(The Barcaccia fountain巴尔卡奇亚喷泉),我们可以看到,有水从太阳神雕像中流出来。

[罗马城的船形喷泉]
船头装饰着教皇的盾徽和教皇的三重冠冕。 三重冠冕是教皇的象征,它放在船头,是在告诉人们,教皇就是在这地上领人去崇拜太阳神的人。在天主教教堂的许多地方,都很容易看到教皇的三重冠冕。
敌基督的记号:666
教皇的三重冠冕中隐藏着一个秘密。通过它,我们也可以识别出罗马天主教的身份。
“三重冠”是教皇的礼仪冠冕,它的意思是,教皇是三重世界——天堂、世界和地狱——的神。


[教皇们的三层冠冕]
这也体现在教皇的官方头衔中。教皇官方头衔的拉丁文是VICARIUS FILII DEI意思是“上帝儿子的代理人”。
这个头衔表明,教皇是就是管辖“天上、地上、地底下”(启5:13)的神。

[教皇官方头衔的拉丁文“VICARIUS FILII DEI”]
在拉丁文中,一些字母,有其对应的数值。所以,如果我们将教皇官方头衔的字母所对应的数值加起来,就是666。
六百六十六,这个数字是什么意思?请看启示录13章第8节是怎么讲解六百六十六的?

[教皇官方头衔的拉丁文名字相加等于“666”]
“在这里有智慧。凡有聪明的,可以算计兽的数目,因为这是人的数目,它的数目是六百六十六。”(启13:18)
“每位宗教改革家都无一例外地认定,教皇权就是‘敌基督’。”——(艾伦·安德森(R. Allen Aderson, Unfolding the Revelation,p.137))

六百六十六,是揭示与上帝对立的、撒但代理人的、象征性数字。宗教改革家们都一致指出,“666”或“兽”,就是指与上帝对立的-罗马教皇或教皇权。
此外,从教皇的官方称号-和对他的礼遇中,我们也能清楚的看出-教皇权与上帝对立。天主教称呼教皇为 “地上的上帝”。
“教皇不仅仅是人,而是上帝,是上帝的代理人。他是天上、地上和地底下的君王。他可以修改神的律法。”——卢修斯·费拉里斯,《关于法律、道德、神学、禁欲、辩论、规则、历史的便携图书馆》卷七,“教皇”条目,第二部分,第20点,第27页,1782版(Lucius Ferraris,“Prompta Bibliotheca Canonica, Juridica, Moralis,Theologica, Ascetica, Polemica, Rubristica, Historica”, Volume VII, entry on Papa, Art II (Vicarius Filii Dei - point #20, page 27,1782 edition)
教皇不过是一介凡人,却宣称有权修改上帝的律法。同时,他也像上帝一样接受人们的敬拜与信奉,享受各样尊荣、财富与权势。
后记
“这也不足为怪,因为连撒但也装作光明的天使。”(林后11:14)
“人当以训诲和法度为标准,他们所说的若不与此相符,必不得见晨光。”(赛8:20)

[“你的话是我脚前的灯,路上的光!”]
我们编辑此文,旨在帮助基督徒、天主教徒和世界上的人,看清天主教教义和体系的错误。我们无意攻击天主教徒。我们知道,在天主教会中,有许许多多虔诚的神父、修女、和信徒,我们都是上帝的儿女,我们爱天主教会及各宗派中所有真诚的信徒。我们最应关注的,是上帝的话语,即真理。我们希望这个材料,能帮助上帝的儿女们,看清天主教的系统性错误,早日出离巴比伦,并进入真理!愿上帝赐福读者。以马内利。
(全文完)
本文由【#领受这道网站】首发,转载须告知。
本文链接:http://a.muyisheng.com/index.php/post/444.html




发表评论